中暑(痧气)——你真的了解吗?
发布时间:2023-06-20浏览量:2663

酷夏已至,医院急诊科的中暑病人也日渐增加。对于中暑,民间俗称“痧气”,你真的了解吗?

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,或受到烈日暴晒时,引起机体体温调节中枢障碍,散热功能衰竭,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损伤疾病。

VCG211345882688.webp.jpg

一、中暑的原因

(一)环境因素:高温,温度超过35°以上;烈日暴晒下劳动;环境温度高湿度高,通风不良,不易散热。

(二)特殊人群:年老体弱、产妇、慢性病患者,及睡眠不足体质弱,工作时间长,劳动强度大,过度疲劳人群等。

二、中暑分型及表现

图片1.png

(一)轻度(先兆中暑)):大汗淋漓、头晕、耳鸣、口渴、恶心、胸闷、烦躁、四肢无力、体温略有升高或正常。及时转移至通风凉爽处,安静休息,补充盐水,慢慢可恢复正常。

(二)中度:体温升高(38.5°C以上)、面色潮红、皮肤灼热、神疲力乏等症状,或出现面色苍白、皮肤湿冷、血压下降、脉搏细弱。及时送医,如能达到有效的治疗,一般数小时内也能恢复正常。

(三)重度又分三型:

①热痉挛:大量出汗后,大量饮水,盐分补充不足,血肿钠氯浓度下降,出现四肢乏力,肌肉痉挛,以腓肠肌痉挛为主。无明显体温升高。

②热衰竭:最常见的中暑类型,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,出现眩晕、恶心、面色苍白、心脉搏细、速、低血压,甚至晕厥意识不清。因为有大量出汗,体内无过量的热蓄积,所有基本正常。

③热射病:又叫日射病,顾名思义,是由于烈日暴晒作用于头部引起的一种中暑。可引起脑组织损伤和充血。主要特点是高热,无汗和昏迷。体温可达40-42°C,表现为剧烈头痛、恶心呕吐、烦躁不安,可出现昏迷及抽搐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及多脏器功能衰竭。

三、中暑的现场急救处理

图片2.png

(一)转移: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、通风的地方,解开衣扣,以利呼吸和散热。

(二)降温:冷水毛巾或冰袋、冰块敷头部、腋窝、大腿根部等处。

(三)补水:清醒的病人可给饮清凉饮料,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。

(四)促醒:病人若已失去知觉,可指掐人中、合谷等穴位,使其苏醒。若意识丧失,呼吸心跳停止,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。

(五)转运:中毒中暑病人应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救治。

四、中暑的民间认知误区

民间认为中暑,俗称“痧气”,是不能够打针输液治疗的,其实并非如此,我们要相信科学。除了轻中度中暑,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,充分休息,补充清凉的含盐的饮料,或是口服十滴水,人丹等,多可恢复正常。重度中暑的有周围循环衰竭,治疗是要积极纠正血容量不足,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,氯化钾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。热射病主要治疗除了降温(体温将至38.5°C以下),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,积极治疗并发症。热痉挛一般治疗以外还要控制抽搐。

五、中暑预防

(一)补充水分:“饮水莫待口渴时”,每天喝2-2.5L水,出汗较多时应适当补充一些盐水。

(二)保持充足睡眠:充足的睡眠,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,既利于工作和学习,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。

(三)增强营养:营养膳食应是低热量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食物,平时可多吃番茄汤、绿豆汤、豆浆、酸梅汤等。

(四)备防暑药:外出时随身携带防暑药物,如人(仁)丹、十滴水、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等;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可及时使用。

供稿:急诊科 | 吴丽洁

网站编辑页尾logo.jpg